2)第90章 二次创业的烦恼_筑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应辰究竟该与蓝细禾一起北去经略金州郡,还让他执掌羽山大学?安宁还在犹豫。因为羽山大学的祭酒胡松年已经内定了御史台的职务。

  最后还是决定老宋去羽山大学教书育人最好,了不起再把内阁礼部尚书职衔给他挂了。都是一心一意的老伙伴,该照顾就要照顾,安宁可不打算作甚的“大公无私”。

  无论怎样的冠冕堂皇,任谁在用人上都免不掉要任人唯亲。首先,所谓个人才具等等,其实是最难度量的一件事情。既然用谁都要用,那么最后就免不了要“用熟”。

  刘邦打天下,天下人材多出丰沛间?朱元璋立国大明,他手下的功勋人物就出身壕州、两淮最多!乃至后世的湘军、淮军,湖南多出将帅,也无非都是“用熟”而已。

  不然哪有那么多巧合,在某个时代里,天下英才、帝王将相全都扎堆在某个地方出生?

  其实在一个成熟的体系内,用谁,不用谁,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此后的海州变法一定要用体系和制度去作保障才行。

  甚至制度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制度也会僵化、变形。人与制度的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在靖康元年时候,安宁就曾发现,在海州地方治理方面,明社的地方自治制度,在青州、河北的地方执行中,已经存在明显问题。

  海州是首善之地,有陈颙、蓝细禾、吕子曰那么多人每天盯着,它的地方自治发展得还算理想。但是到了金州、青州、河北等地方时,所谓的地方自治,就满不是那么回事。

  在这个皇权威严的时代里,指望那些鹌鹑一样的地方乡绅组织议会完成监督辖域内的“父母官”,达到地方自治的目标,无异缘木求鱼!问题主要出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地方人才的不均衡,没法选出最合适的人担任地方管理的重任。而有些地方却又人才泛滥,由此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浪费。

  地方官吏中,除了明社派驻的少量人员外,州府县乡保甲的多数人选,都是大宋官僚系统的原班人马打散编制后,又重新委任的。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这些官吏不敢对抗明社组织。他们在明社发布的官员考核制度下,的确也能发挥其能动性。但同时,这也让他们更加漠视地方议会的监督做用。

  州府县乡的地方议会,也没有真正监督官员的权力和胆气,它就渐渐地沦为配角。因为相比明社组织的强大,地方上不但人才匮乏,而且议员的私人利益也在那里摆着。

  如果这些议员们不能发挥出对地方官吏的绝对监督能力,那他们就要设法保护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官吏的报复。最终能做的就使奉承官吏,把自己摆在权力的吹捧者位置上。

  久之恶性循环,这些地方的议会组织、议员们甚至会争相成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