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84章 最后的朝会_筑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些主和的大臣,朝堂上也万万少不得啊!

  然而,赵桓遍观汴京大臣,有主见的大臣,或者曾经主和的大臣,如吴敏、李纲、张邦昌、白时中、李邦彦、胡松年等人,却因为各种各样的缘由,纷纷被贬窜在外。

  帝师耿南仲虽然还在汴京,可惜他的名声却被郭药师整得臭大街了。哪怕赵桓还想用他,也总要顾及声誉,所以耿南仲只得以“白衣”身份备闻而已。

  说不得,唐恪、蔡懋、李棁、路允迪这样的主和大臣,以及秦桧这样的叵测之辈,就也要被放在朝堂上充数。

  秦桧也早已看破这些事情,所以他如今沉默是金,列位而已。唐恪年纪老大不堪了,却还留着昔日的书卷淳朴气息,只是到了如今,行事、观事的手段,更加老辣而已。

  唐恪环顾左右,心中也是暗暗叹息。官家想要改变金人对他“暗弱”的评价,日常行事就颇为讲究阳刚、气度。连带朝廷风气,也多以“英姿勃发”的主战派为主。

  不但昔日的主和派式微,连带那些老成持国之辈,也是纷纷离去。

  当然朝堂上也不是没有大才,比如秦桧就很厉害。不过秦桧却因为去过海州,佐过郭药师,他就要被官家猜忌,列班备讯罢了。

  如今的官家,颇为讲究战和之间的拿捏,以为可战亦可和者,方为上策。

  唐恪本意也不是一定非要主和,只不过若没人提出这一茬,官家的似战非战之策又怎好宣之于众呢?所以,唐恪也只是在配合官家演戏罢了。

  都是在演戏啊!唐恪慨叹。

  事实上,如今左右天下大势的人,其一是安兆铭,其二是金兀术,别人都在打酱油的呢!所谓的汴京朝会,为何会终日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议而不决?

  因为你就算决了,也没啥用!

  海州、康王、郓王、张叔夜、马扩,甚至还有东南的钱伯言,该干啥还干啥,完全不鸟你朝廷那一套的。就算需要时,也不过是发了文书过来汴京,要求朝廷用印、背锅罢了。

  朝廷可以不用印吗?当然可以,但是给个理由先?人家的一切动议,都是有理、有据,有情节、有理由的,朝廷拿什么批驳人家?

  再说了,汴京的武备还要不要?汴河上的漕粮还收不收?东南的赋税呢?天下的人心呢?朝廷也能不要啦?

  甚至唐恪都不知道,这样的局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似乎是安兆铭兴办海州特区后开始的?还是受金兵第一次南下后的局面拖累?

  不对!这个局面却完全是在官家赵桓登基后才形成的?唐恪也被自己的判断下了一跳。原来他安兆铭,从来都没承认过赵桓这个皇帝!

  哪怕后来郭药师主政时期,也只是情况稍好一些。但是所谓的稍好,也不过是朝廷决议,大半都与海州动向契合的缘故。

  所以,就连郭药师那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