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27章 化肥的出现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代都是达不到的。

  主要原理是采用的高温方法,以及隔绝空气干馏等等,现在采用的是中低温传统方法,所以制作周期长。

  而中华重工的焦炭炼制厂,一炉三万斤,环境最好的时候,也需要十五天的时间。

  在烧制冷却的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以及煤的水分,加上在炉内使用的清水,十个焦炉每天可以取七千二百斤氨水。

  也就是每天两百八十八斤,近三百斤的硫酸铵,一个月就是九千斤,一年的产量是十一万斤。

  那么就是近三万七千亩田,增加了四百余万斤的粮食。

  随着工业的发展,当焦炭炼制厂规模扩大到十倍,那就是四千余万斤的粮食。

  北平两百六十万的人口,等于人均增加二十斤的粮食。

  如果规模扩大到一百倍,就是四亿多斤的粮食,以六千万人口来算,等于人均增加十斤的口粮。

  不过当自己当了皇帝,把工业发展到全国,那就不只是人居增加十斤的口粮了。

  没有番薯马铃薯这些农作物,也能勉为其难打造出一个农业盛世。

  只能说番薯马铃薯的功效太逆天了。

  人均增加九十斤的口粮,在农业社会,有什么能比得上这两种农作物。

  这是焦炭炼制厂的附属产物,如果专门用来制造氨水,朱高炽摇了摇头。

  还是要等工业进步,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总量才好。

  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

  当社会的总生产力提升十倍,朱高炽就有信心建立一千座焦炭炼制厂。

  像后世年产量焦炭四万七千余万吨的焦炭产量,只要达到个零头的零头。

  只要大明的市场,对焦炭的需求量达到一百万吨,朱高炽就能建立一千个焦炉,人均增加十斤粮食。

  想到这些,朱高炽有些坐不住,让文书房去把王本,李二叫过来。

  不久后。

  两人来到办公室,看到里面还有小九,猜测是技术上的问题。

  朱高炽把小九拿来的本子递给两人,两人先后一看,果然是关于研发司的事。

  “这其中不少的想法不错,也给了咱不少的启发。”

  “全北平的全年民铁产量,在五百万斤以上,如果全部使用焦炭冶铁,一年需要二百五十万斤的焦炭。”

  “那么全年的销售额,在七万五千两银子,每年盈利在两万两和三万两之间。”

  “你们主动想办法提高出焦量,这是好事情。”

  朱高炽夸道。

  李二连忙自夸,主动说道:“因为六成的出焦量,导致原料的成本就达到了三分之一。”

  “哪怕把出焦量提高一成,这多出来的一成,全部都是利润。”

  朱高炽点点头。

  蒸汽机使用和燃料成本,焦炉的炼焦成本,焦炉的燃料成本,以及工厂建造的成本,人工的开支,后勤的成本。

  所以今年最好的盈利情况,盈利在一万一千两到一万三千两之间。

  这些都是根据工厂的销售规模,和生产产量,可以提前算出来。

  如果明年全北平的市场铺开,都使用焦炭,加上工厂建造成本的收回,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明年焦炭炼制厂的利润,有望接突破两万两。

  这是垄断了全北平冶铁燃料后的盈利情况,两万两并不算高,还是朱高炽主动降价的结果。

  两斤铁一斤焦,两斤铁的市场价三钱二分,而一斤焦只要三分,冶铁的燃料成本只占到一成,比以往使用木炭,一斤铁七斤木炭,燃料成本下降了大半。

  木炭供不应求,遇到官府每年不定期的大量征收木炭,还会出现断货的现象。

  而焦炭炼制厂焦炭低廉,以及供应稳定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焦炭炼制厂的燃料成本占到了两成,比冶铁燃料高了一倍,因为定价的问题。

  所以出焦虑的确很关键。

  同样的燃料量,出更多的焦,带来的都是利润。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