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29章 技术的温床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

  虽然有遮鼻的布盖住口鼻,时间长了呼吸也沉闷。

  到了空地上,取下布罩,呼吸着新鲜空气,朱高炽才觉得人清气爽,感叹道:“车间的环境,还需要改善啊。”

  “已经改善过了。”

  李二上前笑道:“以前的焦窑小,在地上挖坑,炼制过程中,虽然也会有积水,但积水不多。”

  “如今的焦窑大,积水就多了,王师傅想出了在地下铺设一层地室,让积水流淌到地室中。”

  朱高炽诧异的看了眼李二,内心有些明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李二主动开口,为王本请功。

  以前两人虽然有矛盾,但是技术为王,达者为先,看来李二服气了,也算是变相的向王本服软。

  “王师傅有功啊。”

  “小事而已,不足挂齿,工匠中也有类似的想法,不能全算我的头上。”王本谦虚道。

  这句话朱高炽是认可的。

  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生产中肯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积水问题。

  从王本想到的建立地室,本不算异想天开,并且是迟早发被工厂想到的技术。

  满足了技术的进步所需要的需求。

  有了需求,就有了进步。

  正如英国学者感叹,每当生产中,工厂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就会有聪明的工匠想出解决方法。

  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积水问题摆上了台面,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就会想到建立地室。

  无数的这种小突破,也就是技术革命,也属于工业革命。

  但是呢。

  有些技术跨越幅度太大,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摸索出来的。

  朱高炽看着小九提着木桶装上一辆马车,桶中装的无色透明的水,和正常的水没有两样。

  这些水已经不是普通的水了。

  是炼焦过程中,把清水洒入焦炉降温,和焦炉燃烧后得到的气体,也就是氨气。

  氨气易溶于水,与清水结合,沉积下来流入到地室,形成了氨水。

  王本不懂氨水,以为小王爷是好奇,所以解释道:“用清水降焦炉的温度,可以加快焦煤的形成,还可以防止焦炉裂开。”

  朱高炽点点头。

  古人不懂具体的化学成分,但是积累了经验,随着知识的进步,人们分析这些现象。

  焦炉裂开,就是氨气的原因。

  氨气不易燃烧,也不易爆炸。

  但是在液氨状态下,高压环境中,满足了需要的条件,就会产生爆炸。

  氨气本身不会爆炸,但焦炉中诞生的气体,会撑爆焦炉。

  焦炉是土窑,在极端的环境下,会被氨气撑裂开,导致焦炉的损坏,让炼焦失败。

  所以古人发现了这个现象。

  氨气和空气的成分比例达到六比一,遇到明火即容易引燃,在密封的环境下,还会形成爆炸。

  可这是焦炉,炼焦过程中,焦炉中的空气含量,满足不了这个条件。

  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不知道是哪位先民,想到了加入清水降温,不但优化了炼焦技术,也意外对氨气起到了稀释作用。

  以及在焦窑壁开了风口,因为密度的原因,烟雾会从焦窑正上方的烟囱冒出,而氨气则会从侧方的风口排除。

  后人遵守这些先民的经验,解决了生产的问题。

  就跟发现氨水施肥一样的道理。

  氨水有肥效,可以直接施肥。

  人们把这些废水倒入田地中,长久累月发现了土地肥沃,然后开始试着把氨水用来施肥农田。

  随着氨水的浓度变化,又会发现要稀释使用,开始摸索加入多少水的效果最好。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