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9章 促进的纺织业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9章促进的纺织业

  人们常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可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英国并不知道工业革命。

  也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一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他们的眼前展开。

  而这场工业革命,恰好是由英国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的农村工业化运动所引爆。

  直到后来,这场由农村原始工业化引爆的英国工业革命,才被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少数具有洞察力的政治经济学家所察觉和意识到。

  同样。

  在八十年代中国依然贫穷,落后,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农村的环境下。

  还无人能够敏锐抓住,或意识到这场农村工业化浪潮的深远历史意义,和经济学意义。

  八八年前后的中国,已经处在引爆工业革命的门口,却丝毫没有引起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媒体的重视。

  而中国最伟大的总设计师,准确的看清了现象。

  朱高炽也发现了朱棣的不快,同样也知道,他的不快来自于何处,所以认真解释道。

  “中华重工的诞生,满打满算不到两年,虽然发展的很快,可仍然不具备兼顾所有人的能力。”

  “目前中华重工的目标,仍然以军户为主,工匠为辅,那么对于民间,就需要这些作坊的存在。”

  “吸收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促进生产力,为工业化道路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

  朱棣不满的说道:“岂不是不公平?”

  朱棣谈公平,朱高炽没有觉得荒谬。

  如果觉得荒诞,是因为对士农工商的误解。

  士农工商。

  出自于《管子》,“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

  管仲认为,四民分业有四个好处:一是“相语以事,相示以巧”,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

  二是“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作用;

  三是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从而造成职业的不稳定性;

  四是无形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

  无论后世部分人,如何根据字面来解读成等级,也无论唐宋明如何脱变,至少管仲的原意,并不是分贵贱。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民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哲学家,第二等是战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

  到了明朝时,士的地位的确是最高的,毕竟人家是官老爷。

  所以明末的西方传教士,把大明称为理想国。

  但这是因为社会的地位导致的差别,而不是人为的划分,就跟富人有小三的现象,总不能因此解读成社会支持小三。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