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1章 因地制宜分化官府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81章因地制宜分化官府

  应天府。

  太常卿黄子澄,和兵部尚书茹瑺,两人的矛盾已然公开化,闹得不可开交。

  茹瑺是兵部尚书,权力比黄子澄大,资历也足。

  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探花出身,伴读东宫,教皇太孙治国之道,对储君的影响力大。

  茹瑺虽然比黄子澄年轻,但是他入仕早,走的是国子监的路线。黄子澄要大九岁,但走的是科举正道,殿试第三。

  两人各有优势和劣势,小九岁的茹瑺反而是老一派人物,大九岁的黄子澄却是新派人物。

  在各方面的政见都有不和,新派对藩王的态度,要更加的激进,坚定的支持藩王误国论,认为要取消实封藩王。

  老派则认为,这些年的成果,可见不应否定藩王对国家的贡献,但要采取平和的手段,收取藩王的权利,避免藩王势大,威胁到朝廷。

  新派以黄子澄为首,以及兵部左侍郎齐泰,以及地方上养望的方孝孺,结合起来的势力不小。

  总之。

  老派和藩王对抗与合作多年,已经形成了默契,而和藩王接触不多的新派,不认可这个默契,认为是对藩王的妥协。

  如未来的历史,茹瑺和黄子澄的矛盾,乃至闹到不能同堂的地步,在朱允炆登基后,黄子澄成为辅政大臣,茹瑺立刻被外派去了河南。

  朱允炆则采取了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的削藩之策,全面取消实权藩王,甚至要物理消灭几位威望过高的藩王,丝毫不留余地,其中包括燕王朱棣。

  那时候的朱棣,的确没想着造反。

  他的燕山护卫被朝廷调去大宁,派来的官员武将接管北平各卫,朱棣只剩下了几百护卫,这个过程中朱棣一直没有反抗,装疯卖傻以保命。

  直到有北平布政司的官吏向他通风报信,确定了朝廷已经决定要抓他去应天府,如果反抗就杀了他。

  经过步步退让,形成最不利的局面下,朱棣才孤注一掷决定造反。

  姚广孝从应天府回来,带回朝臣不和的消息,此时,朝廷对于金州,复州的旨意也下达了。

  朱高炽原本是旧有的印象,习惯了明中后期的政治气氛。

  藩王承袭爵位要先贿赂太监,武将袭职要贿赂官员,否则就无法承袭的地步。

  看来是自己错了,明初的官员,藩王有拉拢过来的可能,例如官员向朱棣通风报信的事。

  在面对藩王与武将的权利竞争中,官员们还没有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对抗阵线。

  “粮票之事,在应天府可有动静?”朱棣最先问道,面色严肃,心里忧虑。

  粮票的事,压在他心里日久,生怕惹来父皇的斥责。

  姚广孝从应天府赶回北平,一路风尘仆仆,虽然脸色憔悴,却还是第一时间赶来王府。

  “粮票之事御史叶希贤上奏过,不过此事没有引起动静,圣人也没有回复。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