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1章 消除傲慢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21章消除傲慢

  北平府大兴县以西,有一处乡村,本地人称为黄村。

  原来这里不叫黄村,这里也不荒芜,原是一片靠河的农田所在。

  金朝重杀,元朝放牧。

  良田变牧地,多年来导致植被稀疏,形成大片沙丘荒地,人们就荒村荒村的这么叫。

  后来取谐音定名,也就是如今的黄村。

  在明代中末期,这里会变成附近集市的集镇。

  现如今。

  绿荫开始多了起来,有了成片成片的楼房,居住在此的人们,七成家中有人在大兴总部厂区上班。

  道路两旁种树,家门口种树,生孩子种树……

  经过汉人多年的治理和传统习惯,这片地区又开始恢复了绿色,夏日下的绿荫,供人们乘凉。

  孩子们去学校上学。

  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上学,自己家的孩子必然吵着要上学。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绝大部分已经脱离了土地劳作,孩子们又无法进入工厂,也不用去捡薪柴之类的杂活。

  那么送去免学费的学校读书,加上传统习惯,成为了多数家庭的选择。

  十日一旬,每旬尾放假两天。

  今天不是放假的日子,白天里,这片密集的居住区看不到多少孩子,只看得到流着鼻涕牢牢跟在母亲身后的孩童。

  老槐树上知了不停的叫着。

  几名僧人出现在此地。

  他们人人背着布袋,穿着单僧褂,脚上踩着草鞋,汗流浃背,行走在日头下。

  敲响了一户人家的大门。

  里面开门的是一位老太太,见到几名僧人后,脸上露出缺少牙齿的笑容。

  “阿弥陀佛。”

  “大师们请等等。”

  老太太麻利的转身,不久,用碗装了满满的蚕豆出来,身后跟着两名好奇的童子。

  几名僧人拉开自己的布袋口子,靠近老太太。

  老太太虔诚的用干瘪的枯手,满脸神圣的抓一把,非常认真的放入每名和尚的布袋中。

  五名和尚的布袋,老太太分的很平均。

  只有一名年轻的和尚,脸上很不好意思。

  老太太笑着告诉年轻的和尚不要拘束。

  年老的和尚谢过了老太太的布施,然后去了下一家。

  布施的人家中,有名年轻的妇人明显是第一次见,不知道要她来分食。

  也不好意思用手抓,担心别人嫌脏,跑回家中拿筷子。

  隔壁赶来的老妇人笑道:“她是外面来的媳妇,不懂礼数。”

  老和尚微笑没有说话。

  北平犹如漩涡,吸引周边的一切。

  包括朝鲜。

  每年的朝鲜使团经过北平,都会在北平逗留一段时间,特别是在返回的时候。

  同样。

  北平的名声已经传入了朝鲜,甚至有那边的女子被带来了,草原上也是如此。

  老和尚慈祥的没有告诉年轻媳妇她哪里做错了,这些并没有什么,形式是虚的,而佛在心中。

  五名僧人最后在一颗大槐树下坐下。

  从布袋中取出百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