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55章 蒸汽机轮船初现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详细介绍。

  “在车轮上装有叶子,以往是靠着人力踩踏,使用传统装置,让车轮的叶子转动起来,形成船只的动力。”

  “最大的车轮船最多有二十四个轮子,这是因为人力限制的,现在有了更好的蒸汽机,所以我们只保留两边各三个轮子,也就是六个轮子。”

  “船的中间是烟囱,前后是巨帆,风力和蒸汽动力结合使用。”

  “底部采用水密舱技术,也是宋朝的船只技术。”

  朱高炽时不时的点头。

  水密舱技术是中国古代独有的。

  船底分为一个个单独舱室,无论船底何处漏水,只要封闭所处位置的水密舱,就阻止了海水灌入其余舱室。

  这项技术的要求很高,其中之一的气密性就是绕不过的问题,密性不高则挡不住水。

  这项宋朝成熟的技术,在元朝时由马可波罗介绍回西方。

  但是受限于当时西方的技术水平,这项技术一直没有实际运用,要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才被西方研究了出来。

  英国的水密舱技术发明者本瑟姆,1795年在他的论文里写到,“这是中国人的”

  像他这样诚实的人并不多,毕竟这会极大打击他的成果,仿制者的名头和首先发明者的名头,孰轻孰重人人皆知。

  “只不过蒸汽机上船,会带来一些缺点,比如影响船只的载货量。”技术人员提醒道。

  “在动率方面比较起来,还是划算的。”朱高炽指出关键。

  长途海运需要借助风力。

  但是风不可控,这是海运最艰难的原因,导致一年运输一趟是常态,海船需要在码头长期等待风期,经常一等就是两三个月。

  有了蒸汽机补充动力就彻底不同了。

  长途海运的动力限制消失。

  “有没有军事图纸?”朱高炽关心的问道。

  “有。”

  一名技术人员掏出新的图纸。

  “船身的炮窗,保留了船后部,前部和中部取消,船首和船尾各在甲板上安装火炮数门。”

  既然有了蒸汽机船,朱高炽必定要火力为王,那些传统的海上战术都要被淘汰。

  如何保障火力?那就是北平的工业化发展。

  一艘蒸汽机船只原本涉及高达数十门,如今取消了一半,保留为后半部船身两边各八门。

  船首三门,船尾一门。

  合计二十门。

  这艘蒸汽机船,光一艘上使用的火炮数量,就超过了传统的步军,价值可见有多昂贵。

  不是农业社会能承担的起的。

  就算买了也无法维持长期的维护和训练。

  但是朱高炽认为是值得的。

  古代动辄大小战船数百艘,上千艘,浪费了多少人力,需要多少后勤,这等于是浪费效率。

  现在一艘船抵得百船,从效率上就提升了百倍不止。

  只要十艘这样的船,整片海域无敌手。

  跑的比别人快,火活力比别人远,威力比别人大,再多的船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