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86章 韩非与帝王之术_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行动虽然给淮国造成了一些麻烦,但是并没有伤到淮国暗卫的根基。

  王崇在吞并了邦周之后,开始对韩国张开了大口。韩国在之前就已经被淮国、秦国吞并了大量土地,现在韩国的土地只剩下一半。

  于是十年过去,郑国渠开凿完成,关中平原得到郑国渠灌溉,大量粮田获得丰收。秦国仅凭关中之地就将整个秦国养活了。

  韩国的计策从另一方面来说成功了也是失败了。

  秦国看破了韩国的计谋,但是却心甘情愿的入套,邀请郑国在关中修建沟渠引水。秦国在失去了蜀中之后,本就要休养生息,对于韩国的计策佯作不知,全力支持郑国的沟渠计划。

  如此这样就能维持国君的地位,防止下面有人犯上作乱。

  王崇对他到这套学说很认同,但是同样也发现了这一部学说中的缺点,那就是这种学说对于国君的资质要求很高,想要将这些全部学会,融会贯通,本人必须也是良才。要不然就算是学了这帝王之术,也是无用。

  这些年来,儒家一直在推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些年来,儒家其他的学说被权贵推行的不多,但是这一条却几乎得到了所有权贵的认同。

  看到这样一位大才,王崇自然是要将他留下。韩非的学说和淮国的法家有很多不同,王崇让他留在学宫之中著书,同时准备将他的学说也纳入到诸子百家之中。

  这让淮国在秦赵两国的活动变得很困难,好在淮国在两国中已经布局上百年了,在两国中可谓是根深蒂固。秦国和赵国清理掉的只不过是最表面的一层。

  这一任韩王更是只能在夹缝中生存,为了让秦国不再东进,韩国派出郑国前往秦国。建议秦国开凿沟渠,以灌溉秦国关中平原。

  韩非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点淮国一直以来都在推行。韩非的这些学说在来到淮国学宫之后立刻就引起了儒家士子的激烈辩论。韩非登台和儒家学子一一辩论,将一个又一个儒家学子驳倒,淮国学宫之中再一次出现了数十年前的那种盛况。

  也就是说,想要学会并且灵活运用这帝王之术,必须要权谋、内政资质在八十五点以上。低于这个数字的人学也是白学,根本学不会。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韩非的学说之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意思就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当然虽然韩非没有说的这么直白,但是王崇能够从中看到他的意思。淮国这些年推行法治,也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

  但是不管是淮国还是秦国,对于这一条都不予推行。王崇从小就看过很多祖先执政留下的书籍,上面清楚的记录了那些权贵干的什么事情。

  若是真同意行不上大夫,这些贵族卿大夫真就是肆无忌惮了。

  对于韩非的学说,淮国从中吸取有用的部分。从淮国建立的那天开始,淮国一直都很善于学习,学习好到部分,然后融入到淮国到体系之中,可以说是与时俱进。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