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44章 学宫改制_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内相,臣蒙受先帝、陛下恩典,得以施展抱负,辅佐先帝创立大乾,一统天下,开万世之基业,得以名留青史,斯绝对不允许这些人肆意妄为!也决不允许这种事情出现在李氏!”

  “内相放心,斯这就去处理他们!”

  看到李斯如此说,王哲很是满意。李斯这个人能力是有的,而且很不错,但是私心也重,但是他同样有自己的弱点,现在他已经位极人臣了,现在就只剩下身后名了。

  只要给他一些体面,他就会明白接下来怎么做。

  三月,南阳令等一十三人坐法,皆赐死,十三家上万人徒岭南。

  察举制在出现这种情况后,王恪当即对察举制进行了限制,明确规定了察举制中每次必须有五人出身平民,并且规定父子不可同朝为官。

  也就是说,想要让自己儿子当官,父亲就必须上书请辞。这样的限制为的就是打压那些勋贵官吏。

  虽然他们可以让子侄为官,以绕开这个禁令,但是子侄两三代之后,还会亲近吗?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

  同时有了父子不可同朝为官的限制后,就算是父亲请辞,儿子步入官场,再想要达到其父亲的地位或者影响力,就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时间。当然更多的是他一辈子也达不到。

  当然若是真有才,能超越其父,那也是为国效力,并不吃亏。

  王恪在看到察举制的弊端之后,开始在州郡设立郡学。他打算将郡学作为学宫在各地的延伸。

  郡学并不会教授太深奥的东西,主要面对的则是平民百姓。郡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宫选取学生。

  王恪在发现学宫的问题之后,开办郡学,为平民百姓准备一个上升空间,为学宫增加学生。

  郡学每年都可以向学宫推荐学子,这些学子通过考核之后,就会成为学宫的学生,不仅可以免费学习,每个月还有钱粮补贴,可以让他安心学习。

  以前因为学宫在洛阳,天下州郡之中,没有钱粮,没有根基的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前往学习,现在开办郡学,就是给他们一个机会。

  王恪通过开办郡学的方式,为学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学宫之中几乎再次成为贵族、官员的自留地。这是王恪决不允许的。

  ——

  贯穿整个古代王朝的政治矛盾有很多,但是这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分别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以及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矛盾。

  在上古三朝时期,这种矛盾引发了很多次动乱,夏朝后羿之乱,太康失国,殷商的屡次迁都,到了周王朝就是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

  等到了大乾建立之后,就变成了皇室与开国功臣集团之间的矛盾。在乾始帝和乾文帝时期,皇室的权威一直压制着功臣集团,并且通过打开上升通道,让更多的寒门子弟,甚至平民子弟登上朝堂。

  这种方式让皇室一直处于强势的一方,但是这种做法却也让功勋集团和官吏、世家豪门渐渐走到一起,同时学宫也渐渐催化出来了经学世家这个怪胎。——《全球通史古中国史·乾王朝的兴衰》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