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八节 返航_命运的抉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一章:下一章:

  隆武二年七月的一个早晨,南京口的码头上人头篡动,锦旗飘扬。数十艘海船在阳光下先得神气活现。去年来南京进贡的东南亚船队现在也要踏上归途了。当然也包括前来和谈的荷兰等国商务代表。

  这次以陈家明为代表的礼部官员第一次以官方的身份同欧洲国家的商务代表洽谈殖民地的商务适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一次。两种不同文化,两种异样的处事方式让和谈的整个过程显得异常的辛苦。隆武政府要求整个东南亚的贸易按照中国人的规则来进行。而荷兰等国同样不想轻易的放弃东南亚的贸易分额。更不希望中国人的势力扩张到印度洋上。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矛盾的焦点其实也就是实力的对比。在东南亚中国的海军能占有优势那么在谈判桌上明帝国也就能那到与其实力相对应的那分贸易分额。而在印度洋上荷兰与葡萄牙、西班牙的舰队占优势那相应的中国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就少了许多。漫长的谈判足足持续了五个月。这五个月来的产物便是日后争议颇多的《东印度群岛贸易联合声明》。

  虽然欧洲人信奉“钱财搞活战争”。然而在长达三十年的欧洲战争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元气大伤,其对印度洋的控制也已经是今非昔比了。诚然17世纪荷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八十年的宗教战争在让荷兰独立的同时又让它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于永无休止的战争之中。在欧洲大陆的战争结束前对这些欧洲“强盗”来说亚洲海域依然是个难以驯服的地方。同中国人长达百年的争斗告诉他们欧洲人在西非与印度洋的所作所为在东亚是行不通的。如今这些欧洲海盗面对的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就算对方失去了半壁江山其国土之大人口之多依然不是欧洲诸国可以比拟的。这里不是西非,不是新大陆,不是在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让这里人民屈服的。更何况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有着不逊于欧洲人的军事力量以及向海上扩展的巨大野心。于是以荷兰为首的欧洲人选择了暂时的妥协。

  1645年农历四月,中、荷、西、葡、英五国商务代表在南京签署了《东印度群岛贸易联合声明》。重新划分了东南亚到印度洋的贸易势力。规定中国商船可以自由出入印度洋沿海其他四国的殖民港口。大米、小麦、马匹、原棉、靛青、染木以及铜、铁、煤等重要矿藏在东南亚及东亚海域只能运往中国或中国所属领地。优先满足中国的工业生产需要。作为回报中国将再开辟江浙沿海数个港口允许欧洲商人在当地居住以及自由贸易。该项《声明》还要求“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与中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