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节 红夷横行黄金海岸使团终抵第勒尼安_命运的抉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一章:下一章:

  正如孙露所估计的那样,公元1652年(弘武三年)4月,杨绍清所在的使团舰队终于顺利穿越了直布罗陀海峡,抵达了欧洲文明的摇篮地中海。四月的欧洲,恰逢中国的暮春时分,南风自地中海吹来,灰黯的天空,转眼间就化做了爽朗的蔚蓝色。阳光普照,晴空万里的好天气,让初临欧洲的使团成员们心情也似那一片片摇曳多姿的流云那般幻化开来了。因为这样的好天气对于历经艰险的中国舰队来说实在是太值得珍惜了。

  1650年6月,由拥有74门火炮的战列舰“张骞”号、46门火炮的战舰“昭君”号、三桅货船“貔貅”号、以及两艘小型护卫舰“白虎”号与“朱雀”号,组成的帝国使团自吴淞港扬帆起锚,趁着有力风向,一路朝着西南方向开始了他们的欧洲之行。凭借着丰富的航海经验,以及有利的风向,使团沿途几乎没有停泊过,便一口气横穿了印度洋,抵达了非洲东海岸的麻林地(即今马林迪)。根据明朝的文献记载麻林地的使者曾远渡重洋,专程把非洲出产的长颈鹿进献给永乐皇帝。然而为了赶上好风向,舰队仅在麻林地做了一下短暂停留,便马不停蹄的起帆继续南行直奔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要冲好望角。

  由于这个时代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尚未开启(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峻工),因此在17世纪从海上连接欧亚大陆的唯一通道便是葡萄牙人在1486年发现的好望角。好望角,又名“风暴角”。1497年,葡萄牙的一个探险家成功地绕过“风暴角”,到达印度西南海岸满载黄金和丝绸回到葡萄牙。于是葡萄牙国王将“风暴角”改称为“好望角”,意为绕过它就有好的运气,好的希望。然而,老天爷似乎打定了主意要在这里给中国使团来一个下马威。船队驶至大西洋和印度洋汇合处便立即遇到了好望角招牌似的惊涛骇浪。

  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中国使团头一次见识到了海洋的恐怖。为此杨绍清不得不下令舰队掉头回开普敦港避难。好在全体船员都安然无恙。可暴风雨中“张骞”号因前桅桅楼上的帆张得太大而断了桅。虽然损坏的地方很快就被修好了。但好望角的风暴使“白虎”号与“朱雀”号损坏得很厉害。于是,使团便只得滞留开普敦港,修理船只并等待好天气再一次降临。

  五日后,暴风雨终于停歇,可好景不长,海上很快又刮起了逆风。使团不得以之下又再次等待了近两个月想等风改向。这一次的滞留也让杨绍清等人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欧洲人的殖民地。期间他们还接受了开普敦总督的邀请,参加了一次带有殖民地情调的晚宴。不过比起开普敦总督的盛情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