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第二十二节_命运的抉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一章:下一章:

  1644年的正月底,当李自成被清军逼得在陕西乱窜时。在遥远的长江口的吴淞港孙露正等待着从台湾来的陈奇策的义勇军第三舰队和靖虏伯郑鸿逵的福建水师。站在码头上孙露欣赏着300多年前的家乡。此时的上海还只是松江府管辖下的一个小小县城。很难想象这么一个荒凉的地方在300多年后会成为远东最大的城市之一。不但是日后中国的金融中心同样也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或许现在还没人会承认旅顺、青岛、天津、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政治重心正渐渐的自西向东的移动。一开始中国的政治重心处于关中;后来,在经历了一段摇摆之后,政治重心移至河北。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关中地位下降,而河北地位上升。这一变化给其它地域的地位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如在政治重心位于关中的时代,湖北是西北与东南之间衔接的纽带,地位比较重要;政治重心移至河北以后,随着关中地位的下降,湖北的地位也有所下降,而山东则成了南北之间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联系的枢纽,地位举足轻重。因此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不断东移沿海城市的重要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了。而这种东移却是从明朝起就开始了。令人悲哀的是让中国的统治者认识到这点却是西洋的军舰和枪炮。

  如今孙露的到来势必会加快这种东移的速度。尽快控制这些重要的据点不但有利于海运的发展。同样也有利于义勇军北上的战略部署。眼前新建的吴淞港堪称整个江淮地区最大的军港。不但能同时停泊数十条大型远洋军舰。还修建了八处炮台以扼守长江入海口保护吴淞港。整个军港能在半年内完成一方面要得意于当地官府和乡民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水泥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以及滑轮等工具的使用也大大的简化了修筑过程。

  同孙露一样感慨万分的还有户部侍郎沈廷扬。能亲自见证如此大规模的军港在自己家乡建成沈廷扬也觉得很自豪。这也使得他异常的佩服站在自己身边的这个女子。义勇军大型远洋军舰确实给沈廷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难想象前些日子自己所看到的那支庞大的舰队是由眼前这个女子一手建立的。不过这几日沈廷扬也反复思量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义勇军的军舰确实厉害可就是太庞大了。根本不能在内陆的水道里航行。想到这里沈廷扬恭敬的问道:“孙总督,有个问题下官不知当讲不当讲?”

  “沈大人太客气了。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对于这个300多年前的老乡孙露还是很有好感的。特别是那久违的乡音。沈犹龙虽然也是松江人但和孙露一样他们的官话说的太好了。已经听不出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