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54章:老黄牛孟轻舟_华娱之别样人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多岁,但是李安培训了三个月。

  有人质疑流派和表演有什么关系,这就是啊,看导演的需求找演员啊,按照导演的需求演啊;

  问题就在于,演员是塑造角色的,而电影中的角色一般都是典型人物。

  必然是共性中带着个性的;

  比如《觉醒年代》中的***。历史上一定是这样的吗?未必是,但是于和伟在***的框架下演出了他自己的理解和个性。

  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塑造一个典型人物,人物如何立体。

  在真实的基础上更加典型;

  实事求是的说,“演得真”根本就不应该是演员表演要追求的方向,因为表演追求的是“演得像”。

  比如某些擅长演古装人物的演员,他们饰演的角色和真实人物隔了十万八千里,一点也不真,但是依然能收获观众和评论家的好评。

  再比如某些戏剧表演,现实中根本就没有人会那么说话,他真吗?

  梅兰芳演得杨贵妃更是表演假的极致,但是却也是像的极致。

  像是什么?像是人们的生活经验、审美习惯和固有认知基础上的合理想象。

  比如现实题材的影视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人们判断表演会更多依靠生活经验,而对古装剧则更多的是基于固有认知基础上的合理想象。

  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人们的固有认知里和珅是大贪官,是个坏人,而在古代多数人都没有看过和珅长什么样,也很少有人有能力或者机会去读严肃的文字,于是和珅在民间的形象通常就是在一些通俗文艺作品里的形象,比如相声,在这些作品里和珅可不能高大英俊文武双全,纪晓岚也不能是个好色的矮胖子,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二人的外形几乎换了个个儿。

  所以张国力和王钢演的纪晓岚与和珅,虽然和历史史实完全不沾边,但是符合人们的固有认知,虽然这种认知未必符合真实情况。

  还有一种叫审美习惯,比如梅兰芳演的杨贵妃和范冰冰演的杨贵妃,你让中老年和00后来评价,他们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中老年有京剧的欣赏习惯,梅老板演得好,而现在十几岁的少年会觉得舞台表演太假,还是范爷更胜一筹,这就是审美习惯的差异导致的。

  再具个例子,比如好莱坞拍英雄题材,他们拍白人黑人都OK,但是一旦拍华人就容易翻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于白人黑人英雄的审美习惯都是外国电影产生的,但是对于华人英雄,我们有一套自己的审美习惯,而好莱坞显然多数时候是基于他们的习惯来选角,这就容易出问题了……

  当然还存在一种突破性的表演,他和人们的生活经验、审美习惯乃至固有认知有巨大差异,但是以演员高超的技巧和个人魅力扭转观众的认知。

  比如李小龙的功夫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