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1章 袁可立的条件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登基以来想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失败过,臣以为陛下总是能找到理由的。”

  朱由检的脸色有些僵,这位老臣是想要赖上自己了。不过对于河南的辽饷,他也的确是有准备要消减的。

  先不说在他的记忆中,起义军在陕西时还是被朝廷官兵追着打的流寇,但是当起义军冲进河南之后,才成为了无法遏制的摧毁了半个大明统治的熊熊大火。

  就算他现在所了解的资料,河南地处中原,地形平坦,不仅是北方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人口大省。

  且河南位居南北要津,河南一乱则交通南北的商路也就差不多断绝了。可以说,河南乱则天下乱。

  袁可立默默的等待着崇祯的决定,事实上即便是崇祯不答应减免河南的辽饷,他也会支持对刑部进行改革,加强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

  作为一名出色的官僚,袁可立已经隐隐嗅到天下变乱的味道了。作为一名读书人,他读过的史书上描述了不少乱世来临时的景象。

  天下大乱的先兆,莫过于四民各失其业,农人不种田,工匠不做工,各地见不到商人的踪迹,而盗贼蜂拥四起。

  袁可立从家乡北上京城时,沿路已经开始渐渐见到末世的景象了。他不是那些不晓世事的书呆子,看到这种情形,就一味的上疏请求朝廷减税。

  作为曾经的登莱巡抚,亲自参与辽东战事的高官。他同样清楚,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饷发给辽东的将士们,一旦辽东失守让建奴入关,则关内百姓将会比现在更为悲惨。

  他们这些膏粱之家,虽然不会畏惧灾荒。但是当天下大乱,改天易姓的时候,官位、财富一样保护不了他们的家族。“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可不是什么游戏之作。

  增加田税则百姓活不下去,不增税则边军粮饷无有着落,这就是大明目前的困境。

  袁可立当然认为大明是需要作出变革,以应对前所未有的局面。但是作为一名传统的官僚,他同样不知道应当如何变革,才能减少各地越来越多的流民,和解除大明目前内外交困的局面。

  虽然他并不全部认同崇祯的改革方式,但也不反对让皇帝试着去做点什么。

  而崇祯对于京城的治安进行严打,并把那些无业游民强制押往郊外进行强制劳动,却让袁可立大感兴趣。

  在袁可立看来,强制的把这些游民或是流民看管起来,并组织起来进行劳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无疑是减少各地不安定因素的一种有效手段。

  他希望能够把这种制度推广到大明各地,从而减缓动乱的到来。

  朱由检终于想好了,他对着袁可立说道:“朕对于蝗灾也查阅了些资料,朕发觉蝗灾大都发生在水旱灾害之后,且大都沿着黄河或是其他河流两侧发生。

  可见兴修水利,整治河岸边上的荒滩,才是治理蝗灾的根本。且河南是产粮大省,又是人口大省。河南受灾不仅会影响本省,对于邻近的北方各省也大有影响。

  朕虽然不能立刻免去河南的辽饷,但是可以把河南的辽饷返还回去,用于兴修河南的水利,和贴补治理黄河的费用。”

  袁可立立刻起身,站到一边对着崇祯行礼说道:“老臣代家乡父老,感谢陛下的仁厚之心…”

  朱由检松了口气,他知道双方的交易总算是成交了。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