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67章 尘埃落定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良身为巡盐御史虽然有权查办此案,但是扬州的巡盐察院恐怕也没有这么多人手协助他。

  而且以此案的规模来看,也许涉案人员还不止两淮运司这些官员,因此为稳妥起见,臣以为应当从京城调任一、二位办案经验丰富的大臣接管此案,免得韩一良在办案中继续捅出什么篓子来。”

  陆澄源提出的这个建议,倒是引起了不少官员的共鸣。不管是想要插手此案挽救自己人,还是看到这件案子的影响力巨大,想要借机去沾沾光的,会议上的官员们倒是有一大半不愿意,继续让韩一良单独办理这件大案的。

  就算是黄立极,也想挑个门生下去,想要控制住盐引案的查办规模,不要这么继续扩散下去,要是这案子牵扯到朝中某个重臣身上,到时的局面就有些难看了。

  陆澄源提出这个建议,不过是迫于无奈,希望能够让其他人接管这个案子,从而保住几位盐商和运司官员,不要被韩一良一网打尽而已。

  提升办案的规格,皇帝必然要问过三司长官,三司即:都察院、刑部和大理寺。都察院的左都御史是个不怎么管事的,现在都快被李夔龙给架空了。

  但是刑部尚书却是四朝老臣袁可立,就连现在的大理寺卿也是他的门生。因此只要袁可立出面举荐接管韩一良办案的人员,哪怕就是和都察院各出一人下去,也好过现在他们只能在边上干瞪眼。

  听到不少官员都出声支持陆澄源的主张,刚刚回到京城不久的李夔龙,觉得似乎自己可以再辛苦些,再下去跑一跑。扬州盐商的身家可比河南士绅富裕多了,办一办这个案子,估计比外放一任巡抚还有搞头。

  看着崇祯的目光向着自己这边扫来,李夔龙赶紧挺直了身体,准备好出列回答崇祯的提问。现在的他,已经稍稍有些习惯了,如何配合皇帝的提问,在朝会上发言了。

  不过李夔龙刚刚挪动了半步,又忙不迭的收了回来。因为皇帝的视线并没有在他身上停留,而是越过了他,看向了刑部尚书袁可立身上。

  朱由检打量了半天,也没能从袁可立脸上看出什么表情来,便下意识的坐正了身体,向这位刑部尚书谨慎的询问道:“对于陆郎中的提议,大司寇怎么看?”

  袁可立心里轻轻的叹了口气,但是他说话时却一如往日般的平静,“老臣以为,两淮盐引案涉及的官员和商民人数之多,除了国初几件大案外,都是无法比拟的。

  按照道理,像这样的案子,应当由三司挑选人员调查问案,方才能够服众,也更为稳妥一些。韩一良虽然是主管两淮盐政的巡盐御史,但是主持这样的大案,在资历上还是有所不足的。

  不过正如陆郎中所说,此案干系太大,甚至已经震动了整个东南百姓的生活。东南乃是我大明的财赋之地,若是东南一乱,则我大明社稷危矣。

  是以老臣以为,此案的关键是要快,只有尽快审结此案,让东南民心安定下来,才是朝廷现在最为迫切的需求。

  韩一良既然已经开始问案,那么老臣以为,就不必再中途换人了。韩一良除了巡盐御史的兼职外,他的本职还是廉政公署长官,正合查办运司官员贪污之案。

  不过,为了避免众说纷纭,陛下不如安排两位官员下去旁听此案的审问,也好为韩一良做一个见证。”

  袁可立的回答,顿时让陆澄源等人感到惊愕不已。这样的回答,岂不是等于默认了皇帝对于本案的处置。

  朱由检停顿了一下,便继续问道:“如果让大司寇挑选,您觉得谁适合下去?”

  袁可立睁开了微微眯起的眼睛,巡视了下身边的官员后,便回道:“臣以为,翰林院编修倪元璐忠贞可靠,可以下去看看。”

  朱由检想了想便对着黄立极说道:“朕觉得,不如让太常寺卿为正使,倪编修为副使,户部再出一人,一起下去扬州看看,也好给朝廷一个切实的汇报。内阁以为如何?”

  黄立极回头同几位同僚商议了片刻,便对着崇祯回道:“内阁诸臣并无异议。”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