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92章 一个跑不了_大宋将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祯轻笑了一声,“没门!来人!”

  皇帝一声断喝,有人冲进来。

  “把他带到皇城司看押起来,等候调查!”

  王珪一下子都懵了,他知道事情不小,但最多也就是罢官而已,怎么要抓人啊?不对啊,我可没有那么大的罪过啊?

  他想争辩,可是宫里的侍卫丝毫不给他机会,直接拖着就走了。

  把王珪拿下,赵祯喘了半天,终于恢复了一丝元气。

  “文相公,从今往后,你总领政事堂事宜,所有旨意命令,必须由你核准,方可执行,此为永制,不许更改!”

  这话说完,文彦博的心差点跳出来!

  乖乖,我的官家,你可太够意思了!

  众所周知,大宋的官制,就是互相制约,叠床架屋,乱七八糟。

  尤其是政事堂,更是一团乱。

  最初大宋仿效唐朝,一般安排两到三位宰相,后来又增设了副相,也就是参知政事,最初的参知政事没什么权柄,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说穿了,就是宰相的属吏和幕僚而已。

  后来,参政的权柄越来越大,渐渐把所有的“不”字都抹除了,变得和宰相差不多。

  一个强势的参知政事,甚至能架空宰相,比如庆历新政当中的范仲淹,有什么政务,他和皇帝商量,然后以政事堂的名义发布,就成为了政令。

  在原本的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也是以参政开始的,是典型的副手欺压正职。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宋的政事堂,虽然位阶有差别,但是归根到底,还要看皇帝和臣子的亲厚程度。

  只要皇帝赏识,副相也可以叫板宰相。

  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那就是能维护皇权,削弱相权。

  但是害处同样明显。

  令出多门,没有规矩,随意性太大。

  比如这一次给钦差手令,因为不管是文彦博,还是王安石,他们都不愿意得罪王宁安,就把事情分给了王珪。

  王珪以副相之尊,就可以在里面增加一些东西,动一点手脚,给谭宪和高遵裕更大的权力,结果到了地方之后,他们就可以拿着鸡毛当令箭。

  赵祯痛定思痛,不能继续模糊混乱下去了。

  上面的一点差错,到了地方,就会被无限放大,十万人马,代价太惨重了!

  文彦博简直是喜出望外,要不是碍于寝宫,他都能跳起来。

  有了赵祯这句话,以后首相就名正言顺,位压群僚,相比汉唐的宰相,都要更加威风。

  文彦博人老成精,这是皇帝在放权,不止放权给王宁安,也放权给自己。

  既然有放就有收,有些人注定了要倒霉……文彦博把眼神落在了大太监沈端身上,你们这些阉竖,报应来了!

  咱文相公从来不是好人,他是真想看热闹了。

  “沈端!”

  “奴婢在!”

  “朕问你,禹藏花麻投降的消息,是谁告诉谭宪和高遵裕的。”

  “是奴婢!”

  “那你为什么要告诉他们?”

  “为了抢功!”沈端回答很干脆,“奴婢见西夏大败,以为胜利就在眼前,奴婢不甘心功劳都被王相公和狄相公抢走,所以奴婢就授意谭宪,抢先出兵,拿下灵州,把生米煮成熟饭。只是奴婢没想到,这竟然是一个陷阱,奴婢有罪,奴婢情愿意把人头奉上,请圣人处罚!”

  赵祯迟愣一下,突然冷笑道:“王珪把罪责推给属下,你比他英雄,想自己扛!朕告诉你!休想!朕一定要彻查到底,背后的人,一个跑不了!”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