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七十六章:水密舱_入主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般的学校成立,肯定是不可能用到火炮的。

  不过如今开校的,却是一所货真价实的的军校。

  所以朱宸濠才下令鸣放礼炮。

  礼炮仪式起源于中世纪的德国,不过在随后的时间里,一直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像葡萄牙、西班牙这些新兴的海洋国家,他们的船只在抵达其他国家港口时,鸣炮示意的行为就显得很是随意。

  到底鸣不鸣放,以及鸣放多少炮,全得看指挥官的心情。

  真正让鸣放礼炮制度在外交上成为惯例的,是后来的大英帝国。

  十七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后,殖民地迅速遍布全球。

  强大的实力也给了英国蛮横的底气,于是便要求当他们的军舰驶过其他国家炮台,或要进入人家海港时,那些国家都得鸣放礼炮,以表示对“带英”的尊重。

  并且英国还规定,他们的军舰每鸣炮一声,其他国家就得回应三声。

  而英国的舰船一直都是鸣七声礼炮,所以其他国家就得回应二十一响。

  只是随着大英帝国实力的衰退,霸权也就无法再延续下去,于是后来英国的舰船也只能回应对方相同的二十一响礼炮。

  这也就是现代社会外交场合鸣放二十一响礼炮的由来。

  当然,鸣放礼炮并不只是用于外交场合。

  德国最早鸣礼炮就是为了迎接从前线凯旋的皇帝。

  当时原本是准备鸣放100响的,结果负责鸣炮的军官数错了,最后一共鸣放了101响。

  而这个数字也一直延续了下去。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有重大活动时,鸣放礼炮101响。

  除了这个数字外,有时各国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鸣放。

  漂亮国国庆日就放50响,以代表它的每一个州。

  新中国在开国大典上则鸣放了28响,表示建党28周年。

  如今既非国庆,也不是什么重大外交场合,但朱宸濠却不管那么多,直接就让军队将火炮给拉了来,管他合不合礼仪,总之先听个响再说。

  不同于那些看热闹的人,皮雷斯在看过鸣放礼炮后,更加确定了大明所使用的火炮,还真就跟他们葡萄牙海军所用的舷炮是一样的。

  不过在这场建校庆典上并没有命令士兵鸣枪,皮雷斯到最后也不知道明国士兵手中所持有的那种火枪,跟欧洲各国所用的火绳枪是不是一样。

  虽说没有看见士兵开枪,但单看外形却是差不多的,再加上火炮完全一样,他也就大致认定明国的火枪也应该跟欧洲处于同一水准。

  对于在皮雷斯面前展现弗朗机火炮跟燧发枪这点,朱宸濠并不觉得有什么要紧的。

  毕竟燧发枪这玩意儿也不是远远看上一眼就能发现其秘密的。

  再说了,就算皮雷斯知道了燧发枪是怎么一回事儿,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问题。

  因为用不了几年,欧洲自己就能发明出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