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七七章 狗急跳墙的清廷_立鼎189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浩拿出的是典型的“合资建厂”附带协议。

  那十万套单兵装备和武器不过是个引子,洋鬼子更在意的其他产品,他们肯定只需要生产技术,而不希望购买产品的。

  这时代,只要是沾点儿“新技术”边的东西,都是暴利。杨浩可以拿出成千上万种,只要他们有那个能力消化掉,能把市场打开。

  不过要想得到技术,以他们往常的巧取豪夺策略根本行不通。就算他们现在知道杨氏的老巢在一个小地方,可谁都不认为那里是一qiē产品的发源地。没别的,时间太短,建造工厂根本都来不及。

  摸不到根底,找不出源头,连生产工人都不知道在哪儿,就没法盗取专利和设计,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跟杨浩合作。

  而杨浩提出来的要求貌似也很简单,想要哪一种产品,可以,在中国建一个工厂先。

  还不是随便他们糊弄的工厂,必须是按照杨浩给出的设计要求,实打实的建立起来,里面的设备也是洋鬼子能够提供的最好的,并且他们必须提供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

  这些工厂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中国带学徒,培养人才。

  杨浩把整个思路跟众人说差不多,总结道:“凭借列强提供的工业设备和从建设开始的人员培训,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一整套的基础工业体系,更重要的是拥有基础知识的人才。那之后,再对他们做进一步的提高。就能形成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真正的工业力量!”

  先不说他这计划能不能成功吧。所有人对这一打算无不表示极高的赞赏。

  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由衷的叹道:“鄙人今日方知如何是做洋务。朝廷绸缪二十余年,一直停留在‘用’的层面,从未想过在‘理’的根基上下功夫。如此才一直受制于人。而今以杨先生所绸缪经营,数年之后,中国可真正在工业一事上与列强比肩!”

  另一位太古洋行的郑翼之连连点头:“正是正是!不料竟有一天,洋人须得求到咱们头上,以我中国人聪明智慧,必不会取得弱于他们之成就。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呀!”

  一大帮子买办商人,乱哄哄的喝彩,不知道有几成是出于真心。不过至少几个月来,他们掺和的所有项目都赚钱了,这也增添不少的信心。

  杨浩向来不信任商人和买办的节操,中国肯定会有许多真正的实业家出现,却未必一定会产生在这群人里面。做熟了买办生意的,对低买高卖之间的暴利习惯已久,同时他们也最擅长借洋人的势,以他们掌握的那点外洋知识来糊弄没见识的本国官员。如今要逼着他们走实业路线。说立马就转过弯来,谁信啊!

  不过杨浩不着急。他现在有的是东西对这些人诱之以利。毕竟这些人是中国目前视野最开阔、脑子最灵活、胆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