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九章 将军出征_纵兵夺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疆国境战云密布,邺都却歌舞升平。虽然朝中百官与儒士在太学被燕北极其无礼地斥责一顿,却罕见地并未引起士人反弹,不少人却有些敬重燕北。

  士人作为天下最精英的阶层,拥有数不尽的有识之士,他们能够理解燕北愤怒的源头,更知晓被燕北斥责的原因。

  清议,清谈。

  孝桓皇帝时期,太学已发展极为庞大,有三万学子不说,乡野也同样有巨大数目的儒士。但党锢之祸后他们送上进无门,便与官僚士大夫相结,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这是清议。

  本意为抨击执政,激浊扬清,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也的确有徒号虚名者,但泥沙俱下无可避免,总归来说对朝廷是件好事。

  到了现在,宦官没了、何进没了、董卓没了李傕也没了,正是燕北想要振兴国家的时候。

  这对燕北这个实质上的汉朝执政者还是好事吗?有些事在燕北看来是好事,而朝野名士看来是坏事,便使朝廷力量相左乃至对抗,比方说此次引得群儒慕古的征匈奴王庭之事,朝野是反对的,而燕北执意要征,那能如何?

  胳膊拗不过大腿,毫无力量的百官也没有能够左右燕北的力量,大司马府一声令下,整个冀州便在去年初冬开始备战,至春季各郡都集结了足够的人马,无数蛰居乡野的豪杰恶汉跨上最雄毅的骏马持最锋锐的刀子在各郡都尉的率领下奔来邺都。甚至不需通过大司农便征调够出征之钱粮,冀州各处库仓在开春雪融后源源不断地运送太行山……从选将征兵到财秣兵甲,一应事务从开始到完成,根本不劳朝廷费心。

  从头至尾,高高在上的大司马在朝廷只有两句话,去岁冬季一句匈奴不敬,今春一句克日出征。

  这种事换谁都不舒服,可又能如何呢?燕北过去对军队挥如臂使,他说打哪里便要打哪里,难道如今想征讨匈奴便要对朝廷诸公磨牙?别的不说,他燕北论官职,是朝廷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总武事的官职至尊,讨伐之事本就本内;论道理,幽冀并三州与关中司隶,哪个地方不是他打下来的,各地尊长都是他的旧部,征战之事难道还有旁人插嘴的余地?

  他就是想跟百官公卿说,他说什么去?是跟主管钱粮的大司农讨论如何用兵,还是去和五十多岁一辈子从没打过仗的老太尉杨彪去论匈奴长短,亦或是和一贯言听计从的老好人辅国将军伏完去议他对西攻匈奴震慑诸侯的想法?

  不可能啊!

  这就是眼下朝廷最大的问题,随皇帝东迁而来的朝廷公卿,那些仅凭护卫之功得到官职的幸运儿暂且不说,就说那些过去先帝时便侥幸活到现在的旧臣,朱隽、皇甫嵩等人都死了,真正的实战经验的战将大将损失殆尽青黄不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