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1章 朋友圈_穿梭奇幻的科技大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导一直是物理学的最热方向,即便近几年量子力学突飞猛进,也抢不了超导的风头。

  “你什么时候能升教授?”李芸不怎么关心啥超导,啥电子流。

  “别着急,等我把小杜带出来,还不是稳稳地,你安心等着当教授夫人吧。”

  ……

  论文三天后就被陈旸与陶勋修改翻译好,随后三人坐在一起吃饭,督促着杜恪将论文寄给了《物理评论B》。与此同时,新一期《物理评论B》终于新鲜出炉,可惜现在《物理评论B》已经不怎么出实体刊物了,想看直接去官网下载。所以杜恪没收到实体期刊。

  不过,他很高兴的将自己的论文拍照,然后发表在朋友圈里,配上一段文字:“本以为会被打回来修改,没想到竟然发表了,感恩。”

  发完之后,他开始下载自己的论文,再打印个几十份,准备见到朋友就散发一份。

  请朋友们品鉴品鉴。

  等他打印好论文,再点开朋友圈,已经有十几位朋友给自己的朋友圈点赞,其中好几个在科研单位上班的,更是在下面狂呼牛逼。一个P.R.B着实把这些人震慑住,不懂的可能就是点个赞,懂的才明白这篇论文的份量。换成任何一位研究员,至少都要升副高的。

  看着这些吹嘘,杜恪心情大好,立刻做出决定,以后每一篇论文发表,都要拍下来发一次朋友圈。

  “人生啊……”

  陶勋也看到了杜恪的朋友圈,他眼睛一亮,将图片保存下来,再自己发一次朋友圈,并配上文字:“学生的论文发了P.R.B,很欣慰!”

  没过两分钟,杜恪就过来给他点了个赞。

  ……

  首都水木大学,薛忠坤院士像往常一样,坐在副校长办公室里阅读电子邮件,点开之后,找到一封《物理评论B》发来的邮件。

  作为物理领域的大牛,他同时也是《物理评论B》的编委,要负责论文审核的。

  “邀约稿件吗。”点开论文,薛忠坤院士看了一眼论文的状态,作为编委他很明白约稿的论文,一般都是圈子里大牛的论文。

  只是看了英文标题后,他又看到论文的署名:“DuKe?”

  这有点像中文名字,又有点英文的味道,英文中公爵的拼写就是“Duke”。随即薛忠坤院士,又看到第二作者“TaoXun”,这让他确定,这就是一篇国人发表的论文。当然也有可能是台人或者港人发表的,就连大马、狮城那边,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概率比较低。

  “DuKe,应该是姓杜,具体是国内哪位?”他回忆自己认识的物理届同僚,姓杜的有不少,但是没有一个叫杜恪、杜克或者杜科的。

  想不到,便看通讯地址,上面写的是庐州杜恪新能源有限公司,薛忠坤从未听过,他甚至搜索了一下,依然没有相关提示。

  既然弄不清楚作者是谁,他也就不管了,先看内容再说。

  论文不算长,也就六千字的标准,薛忠坤作为海归学者,英文自然流畅,阅读起来一点困难都没有。很快他就把论文从头看到尾,双眼不由得亮起来,理论相当新颖,而且对理论的验证也非常精妙。专攻物理学几十年,薛忠坤对论文的描述稍作思考,就有了全局的洞察。

  毫无疑问,这篇论文肯定过。

  不过他已经不关心这一点,而是查找电子流理论相关论文——没有费时间,在论文结尾的引用名单中,就有杜恪自己的发表的前四篇论文。

  薛忠坤直接找出来,一篇一篇阅读。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