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七十七章 有喜有忧_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后往铁包里面吹风,为的不是提高多少温度,焦炭燃烧的炉温不低,出来的白口铁已经是非常接近高碳钢的生铁了。

  就多了一点杂质和碳含量,铁包中最后的氧化反应,去除了一点点的磷、硅、锰、碳,钢就出炉了。

  省了炒铁和锻打,效率大增,产量也会大增。

  炼钢高炉一炉能出钢一千五百斤,一天能开炉一次,这样的高炉,幽州有四座,一年能产钢两百多万斤。这个数量不少了,东汉末年,全国一年才能出产五百万斤钢,再建几座高炉,他能超越整个东汉。

  可惜铁矿石的挖掘速度,物料的粉碎速度,限制了高炉的产能,盲目扩大不可取。

  矿洞就那么几个。

  探矿的得努力呀,他派出去很多探矿队了,渔阳县北面山区,军都山山区,有铜有金银有煤,土垠、海阳、令支、徐无周边有煤有铁,可找不到矿脉啊,他也是只知道这个区域有矿藏,根本不知道具体位置。

  空有宝山而不得入,抓心挠肝啊。

  高炉在检查炉膛,另外一座炒铁炉正要改建,图纸和制备流程已经发往渔阳县和涿县,那里的高炉也会改成炼钢炉,钢的产量会越来越高,打造战具的工坊,可以提高产能了。

  光有钢锭是不行的,得把它打造出来才有用。

  刘襄在甲胄、刀剑、矛戟工坊转了一圈,秀了一下存在感。

  兵器工坊大多改用夹钢法打造,流水线作业汉朝的工匠原本就是这么干的,抽取了几件成品检查,质量不错,没发现以劣充好的事情。

  每件兵器的铭文都记录了各道工序的工匠,出了问题直接能找到他们头上,处罚很重,还会连坐,只要工官不出问题,工匠是不敢乱来的。

  甲胄工坊的人最多,冷锻鱼鳞甲、铁扎甲、革甲,工序繁多,对人力的消耗很大。

  几千个工匠忙忙碌碌,可产量却不高。

  没办法,一套扎甲两千多个甲片,锻打匠人制作了甲片,过一遍检查,合格的送到髹漆匠人那,髹漆五六遍,再过一遍检查,合格的送到巧手匠人那串联,最后成甲得经过刀剑劈砍和弓弩试射,这两道检查工序合格,才会入册存入府库。

  一个月做不了多少套。

  冷锻甲更费时间,现在一个月能出四套了。

  甲胄是真的费时费力,一套铁扎甲消耗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够武器工坊做出一堆的刀剑矛戟了。

  着甲率的提高,太难了。

  安平军铁甲不到八千,革甲刚刚过万,还有三千多人,穿着胡人那种劣质的整张皮子的皮甲,这些就是所有的铠甲了。铸铁兜盔倒是不少,已经全军普及,那个制作的快,用模具浇灌就行,现在钢材已经能量产,钢盔肯定要逐步替代铁盔的。

  最后去的弓弩作坊,古人制作弓弩有讲究,冬制木,春制角,夏制筋,秋合和,还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