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九十一章 局势僵持_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虚弱的身体,强硬的军队,画地自守的幽州,这是刘襄想传达给洛阳的信息。

  自守有余,无心进取,应该能降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威胁。

  跟世家不对路,看不起阉党,这是他想要表达的政治立场,就是想让灵帝认为自己是个孤臣,没什么野心。

  虽然与陈郡袁氏联姻,但袁家败落了,唯一在中枢任职的袁滂都八十多了,活不了多久的,他已经上表乞骸骨,准备回家乡养老,朝廷原则上同意,已经走完三请三辞的流程。曾经担任过三公的三朝老臣,他要致仕,该有的体面是不能少的。

  不能人家一请辞,你就直接批复,这太伤颜面了,朝廷得表现出痛惜的态度,皇帝也得亲自挽留,说几句袁公德高,朕万分不舍,天下离不开卿家的套话。

  其实呢,各方都巴不得袁滂赶紧滚蛋,执金吾在洛阳城里是一股不小的力量,谁都想拿在自己的手里。

  所以,没有一点磕绊,袁滂顺利的脱离了洛阳的漩涡,回陈郡老家去了,刘襄本想接他来幽州,未来几年里,豫州战乱不止,不是安心休养的地方。

  可老头想埋在祖坟里,不想去幽州做孤魂野鬼,这事也只能顺着他的意了。

  刘襄其实还想接蔡邕这个老丈人来幽州,这位可是天下闻名的大儒,若在涿县的学院里做学问,能吸引一大批的学子,可惜也被拒绝了。

  蔡邕可没什么政治智慧,当官不是他的强项,等董卓来了,看中他的名气,给他升官做人样子,但权力是一点都没有的。后来,王允杀蔡邕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秀,跟蔡邕有没有罪过没关系,就是看他名声大还没势力,玩的一出杀鸡儆猴。

  董卓的谋主刘艾都能好好的活下去,蔡邕这个吉祥物有什么必死的罪责呢?

  政治博弈的牺牲品罢了。

  “洛阳要乱了,昭姬写信劝劝岳父吧,他继续待在那里,恐有祸端。”刘襄歪在书房撸猫,想要挽回一下蔡邕的悲惨结局。

  “妾会写信劝说父亲来幽州团聚,洛阳真的会乱吗?那里毕竟是京师啊。”蔡琰虽然读了不少的书,但她跟蔡邕一样,都是政治小白,看不透朝堂的乱局。

  “大乱将起,京师必然动荡,还是及早脱身为好,袁公看出了端倪,所以才致仕归家,岳父为何不愿一起离开呢?”刘襄不理解,蔡邕为什么非要在洛阳待着。

  他也不是什么大官,灵帝也不重视他,没有什么施展抱负的机会。

  蔡琰为刘襄解惑:“父亲舍不得东观的藏书。”

  舍不得又能怎么样,蔡邕护不住这些书籍的。东观藏书亿万,可惜董卓迁都的时候,烧的烧,弃的弃,大多损毁了。

  这事没办法,想从洛阳弄走那么大一批竹简,刘襄做不到。

  算了,人各有志,强行绑人回来只会落下埋怨,说不定还会反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