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83章 原来圣人在学习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了这工地的管理模式。”

  “这算什么。”

  江淮地区有的人家每日吃三顿饭,而北方每日吃两顿饭,就伙房的伙食水平,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普通百姓的伙食。

  “他们去哪里见好的,能去河畔见些船娘都要咬牙再咬牙。”

  景清内心感叹。

  管事的宿舍。

  听到李道信的打断,景清这才没有继续说话,朱元璋也闭上了眼睛,金州大夫说了,他要保持好睡眠。

  “虽然话糙理不糙,可大千世界,谁又不想看看花花世界,老百姓也是人不是。”

  “景君颇有才能。”李道信笑道。

  朱元璋嘴上露出笑容,“这孩子如何能有这本事。”

  景清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圣人的训导。

  把明朝和清朝的禁海混为一谈,绝对是无知,或者居心叵测,不是一个立场的思想。

  朱元璋遗憾的说道:“应天府的铁道还没有通车,物资流通的成本太高。”

  “工地的规模,学生看来不下于万人,只这伙食上的费用,恐怕不菲啊。”

  但是铁道的威力,已经没有人反对。

  “北方工地的伙食,比这里更好。”

  李道信提醒道,“傍晚您还要看新曲呢。”

  什么叫规模化。

  景清心中明悟。

  与圣人一起吃了顿便饭,加上圣人的随意,景清胆子大了起来,有了和圣人聊一聊的欲望。

  清以防汉为主,对内手段残酷,禁锢思想,禁锢科技,畏惧火器发展,叫做闭关锁国,防备外来的思想冲击。

  “闲汉,街溜子自古就有。”

  明朝官方对外的贸易,以及与各国的往来,乃至通过海运向辽东运送物资等都没有禁止。

  活动需要如常,睡眠更是关键。

  景清好奇了起来。

  看来圣人对北平模式很推崇。

  反而鼓励周围的百姓来观看,这些都是不要钱的,为的是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北平的新戏新曲。

  “只把这工地的道理弄明白了,哪怕以后不当官,也是有好处的。”

  一间宿舍四张上下铺,八个人睡觉。

  “道路物料局。”

  朱元璋倒不反对海运。

  去年北平新军闪击太原,今年十万大军一点“动静”都没有,突然从山东与河南两方面悬于应天府头上,都是因为铁道。

  “工地能如此厉害,看来皇太孙殿下之才,委实非常人可比。”景清夸赞道。

  包括洪武年,山东向辽东供应物资走的就是海运。

  李道信见状,笑道:“侄儿没吃饱,大伯的这碗汤就赏给侄儿吧。”

  “这里空着,你睡老刘头的铺,这人比较大方,那个小周不行,此人小气,睡了他的铺是要发脾气的。”

  “不会吧?”景清不太信。

  景清猜到了根由。

  “道路规划室。”

  京城的社会报,把工地的新戏新曲夸上了天,竟然还说是新时代的精神。

  明朝的禁海与清朝的禁海是两回事。

  “别夸他了。”

  工地。

  李道信这厮倒有好机缘,有了与圣人的这番相处,岂不是有了层保障。

  “娼妇罢了,克死了两任丈夫的寡妇,只有苦哈哈们觉得好,因为他们娶不到婆娘,是个女人都能让他们眼馋。”

  朱元璋当然没有说错。

  执行力,朱元璋无疑是很强的。

  同时想起了京城百姓们的民谣。

  夕阳西下。

  “只有那忠厚老实的,埋头苦干的百姓,日子才能过得好,能吃上饭,反倒是喜欢乱蹦跶的百姓,日子一日不如一日。”

  中华重工的大基建是核心,那么工地的管理制度绝对不是可以小觑的。

  包括开国功臣靖海侯吴祯、延安侯唐胜宗、舳舻侯朱寿等人都曾“总舟师”由登、莱转运粮饷物资到辽东。

  朱元璋遗憾的放下了大碗,食量还是比前几年差了不少,汤有些喝不下了。

  朱元璋吃饱了,满足的指点景清。

  总体来讲,这项措施是出于大国的综合判断,对于民众的人身财产安危,政府有详细的计划。

  下班了的工人们,不少的赶来此处,还有周边的百姓们,几名年轻子弟慢慢停止了交谈。

  人太多了。

  他们不禁皱起了眉头,心里有些后悔。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