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01章 大学生的城府_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01章大学生的城府

  北平大图书馆。

  大门口是石砖的街道,远处,地面铺设的铁轨,一辆蒸汽机公车到站,从公车上走下来一个少年。

  人们的视线立刻吸引了过去,只见那名少年穿着特异的黑色长衫,胸口还悬挂燕子圆标图案。

  与众不同的打扮,正是北平大学的第一届大学生。

  人们眼里露出尊敬,羡慕。

  少年很沉稳,没有少年本该有的张扬,没有在意人们的视线,平静的迈上台阶,走进图书馆的玻璃大门。

  图书馆大楼,材料使用钢筋水泥结构,地板是打磨光滑的水泥地面,最大程度的减低火灾的风险,这里禁止明火,除了灯罩里的煤油灯。

  图书馆藏书四万一千零七十九部,四十四万九千一百一十七卷。

  其中西汉以前的书籍,一千零三十三部,一万三千零二十九卷。

  东汉时期的书籍,一千一百部,两千九百卷。

  三国时期的书籍,一千一百二十二部,四千五百六十二卷。

  ……

  隋唐时期的书籍,一万零三十六部,十七万三千三百二十四卷。

  宋朝时期的书籍,一万一千五百一十九部,十二万四千九百一十九卷。

  当初负责创办图书馆的赵胜,朱高炽的文书,济阳千户之子,曾经自信的说过,自古以来的书籍都已吸收。

  不过很快引起北平学者的质疑。

  有人举出唐朝皇帝的藏书大约有五千到六千种,合计八点九万卷书,这只是皇室藏书,没有包括世家贵族的藏书。

  因此认为赵胜所言不实,北平大图书馆并没有收纳完天下书籍。

  后世西方的学者,曾经宣扬过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有四十九万卷之多。

  竟然比北平大图书馆的书卷还要多。

  但是中国才有活字印刷书,而同时期的西方并没有,用什么去印呢?

  而且西方的造纸术也很落后,中国有先民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开始了大规模的推广。

  而西方要等唐朝时,大食与高仙芝爆发怛罗斯战役,战败的唐朝士兵俘虏中,有懂得造纸的工匠。

  首先在撒马尔罕建立了中东第一个造纸作坊,794年,巴格达出现中东第二个造纸作坊,中国的造纸术由此传到阿拉伯地区。

  十二世纪初传入西班牙,十三世纪传入意大利,十四世纪传入法国、德国。

  亚历山大用什么去印刷,又去哪里造纸,来藏书四十九万卷呢。

  西方造假之风可见有多严重。

  少年习惯了大图书馆,交上了他北平大学的名帖,可以阅读北平大图书馆所有科目的书,不受任何限制。

  大图书馆没有蒸汽机上下机,需要人们从楼梯上楼。

  少年来到了三层,根据图录,找到了一些关于算数方面的书籍,根据教谕留下的作业,他们要独立算出,武昌长江铁道大桥的长度面积,土方使用量,桥墩承

  请收藏:https://m.ytdfnx.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